第349章 番外4

第六卷 故土不离

不知是不是年轻时太辛苦的缘故,卢栩才过了五十岁冬天就开始腿疼。

他不想吃药,一个人宅在家里又无聊,除了把侄子、侄女逮来玩儿,冬天实在没什么事干。

无聊之下,他把家里的话本儿都读光了。

太医也没什么办法,除了吃药、药浴,也就是注意防寒和保养。

治了一年,第二年还是没什么起色,颜君齐和卢舟商量过,他辞官了。

彼时他刚刚当上吏部尚书不到两年,孝光帝有意让他入内阁。

但颜君齐走了。

果决到满朝吃惊。

那些曾经参他嗜权、弄权,要在关外造反的同僚简直脸疼。

颜君齐潇潇洒洒带着卢栩回了老家。

家中孩子多,村里尤其热闹,卢栩喜欢热闹。

卢栩能教依旧在拓荒开商路的侄子们做生意的经验,能帮他们出谋划策,而他能教书,写书,编书,再为老家发光发热。

他仕途上的志向几乎都实现了,学问上的志向,回家做也许更适合,清静。

颜君齐没什么不舍。

更重要的是,他和卢栩辛苦了一生,各自忙着事业,奔波大半生,彼此陪伴却不多。

他没不舍,别人却不愿意了。

颜君齐前脚递了辞呈,后脚就有人在早朝骂他带坏风气,身为臣子,年轻力壮的,怎么能不尽心竭力,鞠躬尽瘁呢?

颜君齐:“……”

原本都要笑出来了的勋贵们:“……”

妈的,这帮文臣怎么回事?

先前死活不愿意让颜君齐进吏部、入内阁的不也是他们?

这会又不让走了?

不!

颜君齐必须走!

他们突然踊跃替颜君齐说话,声泪俱下劝孝光帝要礼贤下士,照顾贤臣,颜大人为国为民辛苦一生,在关外吃了那么多苦,晚年一定要好好颐养天年啊!

还没六十的颜君齐:“……”

孝光帝也挺舍不得,能干可信又忠心的臣子谁也不嫌多。

可考虑到卢栩的情况,到底是私交起了作用。

他少年就知道的,卢家大哥其实是个很随性的性格,没什么抱负,也没太大志向,他爷爷、舅公一伙把人坑去关外二十年,人家开商路,安抚百姓,还给大岐开疆拓土,赚的钱大头也都进了他们家私库,如今想回家过自己的日子了,他哪能说不。

孝光帝同意了。

卢栩是商籍,他不好封赏。

他将两人的功劳并作一起,要封颜君齐做侯爵。

不想颜君齐拒绝了,他不要侯爵,想要为卢栩换一个伯爵。

朝臣们这哪能同意,大岐封赏可是要军功的,颜君齐好歹有开疆拓土的功劳,卢栩一个商人凭什么?

吵了一早朝,最后孝光帝一意孤行封了,还封了卢栩一个厚义伯。

随之,颜君齐和卢舟毫不意外地被疯狂弹劾。

颜君齐人都离京了弹劾他的折子还没断呢。

一向被弹挨参从不辩驳的卢舟,屡次在朝堂替亲哥哥辩解,细数他哥哥的功劳。

大多人被说服了。

也有人无论他怎么解释,也说服不了。

抓不到卢舟把柄的政敌们高兴了,这可是卢舟自己把弱点亮出来了,他们就等着,等着他的好大哥回乡后违法乱纪作威作福,到时候看卢舟会不会大义灭亲。

他们才不信一个小商人封了伯回老家后不会飘。

卢栩不知道朝堂的明争暗斗,若知道了他们怎么想,走前好歹要登门骂一句飘你大爷,爷爷我是实心儿的!

回家的路上,刚获封的厚义伯还在为赔本买卖叹气:“一个侯,换一个伯,亏了。”

颜君齐:“没什么分别。”

卢栩想想也是。

他们不缺钱也不缺田,无论是封侯还是封伯,都只是名头,弘安帝在位时就定了以后大岐封赏勋爵,不再给食邑。

他们又不指望靠爵位生活。

另外他们俩也不会生孩子,侯也好,伯也好,反正也没人世袭。

至于家中后辈孩子们嘛……

有出息就自己挣,没出息在家种地!

他回去后高高兴兴在村中的院子里挂上伯府的牌匾。

他倒是没为了一块牌匾重新盖个伯府。

这几年家里添的人口多,房子才刚翻新过,他们回去住都还新崭崭的,两个人住一个小院已经很宽敞了,没必要浪费东西。

离家多年,他们总算落叶归根。

卢栩挺乐呵,花了几天时间把家里的小崽子和村里的小崽子们认熟,他就开始带着孩子们玩儿了。

从弘安帝在位战乱结束后,大岐人口就逐渐开始恢复、增多。

到卢栩回乡,都已经生到第二代了。

他们卢家村小娃娃可比他十七八岁时候多得多。

村中六岁以上的几乎都在上学堂,小则十二三,大则十五六,混完了学业学了手艺,有天赋的继续读书或去做各种工匠,没天赋的跟着商队去跑商做生意或者下地。

两岁以下的还都是爹妈爷奶照顾着,卢栩屁股后面跟的一串都是三到五岁的小娃娃。

娃娃们正是可爱的时候,奶声奶气对什么都充满好奇,调皮捣蛋的程度也还受限于身高体力没熊到飞起,卢栩领着他们今天撵羊,明天追鸡,后天捞鱼。

买点儿果脯、糖果、小玩具,就能哄得一群小孩儿喊大王。

颜君齐则去腊月和文贞的书院当了先生,每旬去两三日,其余的时间则住在村里整理家中的书,编书或写写书,完成他一直想整编却一直没空做的典籍释义。

从前他为官时候,写的全是实用性很强的政论。

这次归乡了,才有闲心练练书法写写诗。

家里人多,他们俩住的院子靠里,依山傍水,若不出门,僻静悠闲,若是出门,则是热闹的一大家人。

卢栩很满足也很满意。

到了冬天,即便卢栩很不想承认他得了老寒腿,现实也不允许他反驳。

深秋一下雨,冬天一下雪,卢家村最受欢迎的山大王就歇菜了。

他抱着手炉窝在火炕上赖床,看颜君齐忙东忙西给他递衣服倒热水,还时不时给揉揉胳膊揉揉腿,他就忍不住想,怎么说,他身体素质也比君齐好一点儿吧?

怎么别人都没事,就他老寒腿了呢?

为了证实他不是孤独的,他还给远在北境、定北郡的谭石头、裘虎、阿维、亚卡等人写了信,求证大家是不是冬天都腿疼。

谭石头耿直地回信,没有啊,他冬天还去下网捞鱼呢。就是年纪大了的确不像小时候壮了,如今他都不敢冬天光膀子了。

千户退伍的裘虎则给他寄了鹿皮和虎皮,边关心,边用实物证明,他这位义兄老当益壮,身体倍儿棒,冬天还能打猎呢。

至于阿维,写了长信狠狠嘲笑他。

阿维还给他带了许多老朋友的问候,那群部落头头们表面嘘寒问暖,都在问他疼到什么程度,读过信的卢栩深深怀疑,他们也拥有同款老寒腿,就是死鸭子嘴硬而已。

还是亚卡体贴,商路一好走,就亲自往观阳来给他送来一堆药和补品。

卢栩都五十多了,因为腿疼,还是逃不过娘和婶婶们的唠叨,她们给他缝了厚厚的棉衣,责备他不知道爱惜身体。

在元蔓娘泪汪汪的自责中,卢栩使劲儿穿棉衣,还给到处浪的卢锐写信,冬天猫好了穿厚点儿,不然你哥就是未来的你。

他冬天裹的跟个球一样,要么在火炕上赖床,要么守着火炉子烤冻梨烤苹果烤馒头烤包子,吃不完高声嚎一嗓子叫其他院里的侄子侄女孙子孙女们来帮他吃,要么趁着天气好,中午搬个躺椅坐院子里晒太阳。

冬天时候,颜君齐怕他无聊,十分不敬业地跷了课,书也不写了,从早到晚陪着他,坐在他旁边烤火、晒太阳、念话本。

太阳一低,颜君齐就会伸手摸摸他爪子冷不冷,问他脚冷不冷,要不要换棉鞋。

当然是不冷的,但卢栩次次都让颜君齐摸摸看,然后在他又厚实又大的袖筒里互捏手指玩。

卢栩想,他们俩年轻时候都没这么腻歪过。

多亏他长得帅,五十多了瞧着还是很年轻,头发白了,依旧是个帅老头,不然这画面多么辣眼睛。

他一舒坦就忍不住嘴欠,问颜君齐:“你说是不是我从前几个月几个月不着家,跑太多了,现在报复我不让我瞎跑了?”

颜君齐怔了怔,睨他一眼,“嗯,挺好的,你现在都跑不过我了。”

卢栩撇嘴。

真记仇。

不就是当年在定北郡有一次往西走跑兴奋了,带着商队一路蹿邻国去了么?

他又不知道邻国那时候开始内乱打仗了。

而且他们发现出境跑远了就赶紧回来了。

明明当年见到他还红着眼睛抱抱的,后来就数落他腿长乱跑了。

他腿就是长。

卢栩也翻起旧账:“当年你背着我带兵的事,怎么不提了,要不是图阿能干,你是不是还打算投笔从戎当将军,拔刀跟人干架呢?哎哎,你哪儿去?”

颜“将军”不大想理说不过就狂翻旧账的人,他去给他端药。

一大碗苦药,不给糖吃。

春天一到,卢家孩子们的大爷爷山大王又活过来了。

换上薄衣服,跟蚕宝宝出了茧似的,开始蹦跶。

卢栩伸伸胳膊伸伸腿,喊上一群小萝卜头跟他上山挖野菜。

上的还是自己家山。

等吃过几顿头茬的荠菜饺子,卢栩彻底复活,闲不住开始往城里钻。

溜达了没多久,他就霸占了给妹妹建的印坊,计划起给弟弟妹妹和君齐印书。

从前他印书的大本营在关外,那边有一座山的石料非常适合雕石板,工匠们开好磨平,进行雕版,十来年,他们积攒了一个雕版碑林。

京城的工坊工艺好,但雕刻成本太高。

卢栩才新学了技术,还正新鲜。

闲不住他想找点儿事干。

他们在关外印的全是黑白的,在京城进修后,他觉得他能搞彩色了。

卢栩开始带人琢磨彩印,让商队到处留意着颜料。

印刷的内容先从颜君齐编的书开始。

印好了就能往书院送。

等卢锐声名鹊起凑够集册时,卢栩的印刷技术已经超了京城,冠绝大岐。

他斥巨资为弟弟印书,还突发奇想在山里造了个藏书洞。

据说他原本想盖个藏书楼,只是观阳临水,难免潮湿,于是他特意在山中找了个干燥的位置开凿了山洞。

他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自己印坊印的书,还有颜君齐、卢舟、卢锐、商队从各地弄来的珍本典籍。

不过后代子孙又开辟了新作用——存宝。

他们卢家先后出了一个伯爵,一个公爵,后代还出了不少文官、武将,虽然再没达到祖宗的高度,但也是本地的大家世族。

不说历来积累,只孝光帝一朝的赏赐就价值连城。

再加上他们家几代经商囤积的家底,在后世战乱时自然十分招人眼热。

当时的卢家族长无奈之下决定封山。

宁肯祖产永远封于山中,也不想呕心沥血保护下来的书册藏品毁于战乱。

他一狠心,将家中最值钱的古董文玩金银宝物都藏进山中,然后把入口炸了。

随后卢氏一族穷了近百年,靠卖树打柴过活,也没去挖山。

再之后,到了和平年代,卢家后人再次靠耕读兴家,随后在宅子里修了藏书楼,却再没去山中找过藏书的山洞。

时光流逝,岁月悠悠,卢家山中的藏书洞到底在哪儿已经没人知道,慢慢成了传说。

直到后世探测技术发达,确实找到了山洞,证明藏书洞存在,甚至能探出内部的楼阁,本地姓卢的不姓卢的还是全都不同意打开。

一直,一直,又几十年后,观阳市遇到地震,灾后统计全市受灾情况,发现藏书洞的入口露出来了,埋在山中七八百年的宝物重见天日。

洞内一千多年前的书籍、文物也完好地展示在众人面前。

据坊间流传,负责挖掘修复的专家进了藏书洞,第一个感慨就是:“真有钱啊!”

而跟进去见了世面的卢家后代们,则羞涩又自豪地夸赞:“我家祖宗是懂什么值钱的。”

虽然为了保护,珍贵的书籍、金银宝石首饰器皿工艺品等等全都进了博物馆,但只看挪不走的山中阁楼,装饰的木石雕塑,还有可以自然保存的石刻印版原件,已经足以管中窥豹,推测大岐唯一的皇商到底多有钱。

若这些东西感受不直观,那就只好移步观阳市博物馆,卢家藏书洞为博物馆贡献了两个展厅的文物。

当然,展地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。

最具价值的史料性文物,专业人士还在看。

作者有话说:

卢栩:不要看这只是你们颜爷爷酒醉即兴在一张纸上写了一首诗,等几百年后,这叫真迹!

满村的小娃娃们似懂非懂地点头。

卢栩:来,把这个放进去,那个也放进去,放进去,通通放进去,将来啊,你们当念想也行,实在过不下去了卖钱也行……尽量能不卖还是别卖了。

小娃娃们再次点头。

n年后,卢家人看看这,稀罕,看看那个,心疼,于是定了祖训,藏书洞,只能进货,不能出货,谁卖谁是不肖子孙。

卢栩:?????